学校官网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科介绍 >> 辽宁省重点学科 >> 正文

省级重点学科 - 中西医结合(一级)

2023-03-24  点击:[]

省级重点学科 - 1006 中西医结合(一级)


学科简介:       

       本学科坚持多层次、多途径、多方法有机地结合中、西医学的理论和实践,取两者之长,优势互补,以提高临床疗效、提升科研学术水平和开发临床新药为核心,应用现代科学的先进技术和方法,发掘、整理祖国传统医学的经验真知和理论精华,充分吸收中、西医两种医学特长,探索中、西医学有机结合的新理论、新途径、新方法,不断充实、完善和发展中西医结合临床与基础医学,提高整体诊疗水平,特别是对于疑难危重疾病、难治性疾病、慢性疾病等的诊治水平。以国家大力发展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为契机,借助大连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悠久的历史和扎实的基础、深厚的底蕴及学术氛围的优势,成为具有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开展中西医结合科学研究、提高中西医结合诊治水平及新药开发能力的基地,成为中西医结合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研究人员及留学生等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使学科成为具有西医院校特色的中西医结合学科,成为能够引领辽宁、辐射东北、国内一流的中西医结合学科,带动国内中西医结合基础与临床的发展。


优势与特色:

       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大连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科始建于1958年,是我国中西医结合学科的重要发祥地之一。1958年在国内著名外科学学家陈荣殿教授的领导下开始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的研究,开创了我国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的先河,1961年编著出版了我国第一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的专著《新急腹症学》。并受卫生部委托,举办了三期五批中西医结合学习班,学员来自26个省市166个单位。1978年《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获全国科技大会奖、卫生部科技成果奖,被列为建国后重大医学成果并获得了世界卫生组织的首肯;1986年《中西医结合“总攻”排石疗法治疗肝胆管结石》获卫生部重大科技成果甲等奖;198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94年《阳明腑实证本质探讨与茵陈蒿承气汤药效分析系列研究》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甲类);期间所取得的成果先后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0余项。1996年,中西医结合临床成为中西医结合领域东北地区的首个博士学位授权点。2007年,中西医结合临床成为国家重点学科。

       搭建平台,重点攻关。目前中西医结合学科拥有教育部重点学科1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个,国家卫计委临床重点专科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辽宁省一级重点学科1个、二级重点学科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1个、国家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1个、辽宁省临床治疗中心2个。通过五十多年的中西医结合探索和传承,将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理论和方法进行系统、有机结合,在诊断和疗效及治疗机理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我校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内涵和外延都在扩大,已不仅局限于几种急腹症,在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性创面、皮肤系统疾病、神经及代谢系统疾病和肿瘤疾病等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和长足的发展。

       梯队合理、科研突出。学科拥有众多国家级人才称号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医学科学部专家评审组专家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有16位专家分别在40余个国家级学术团体担任副主任委员、常委和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教师1人、继承人3人,辽宁省名中医1人,现有博士生导师18人、硕士生导师38人。近四年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课题36项;发表SCI论文200余篇;有16项成果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其中“中药五谷虫对感染创面抗菌作用的机制和临床研究”获得了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从事中西医临床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保健等方面的高级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包括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研究人员及留学生等。能够系统掌握中西医两套医学基础理论、中西医临床医学诊疗知识和技能,具有良好的中西医结合思维,具备较高的中西医结合科研能力、教学能力,具备较高英语水平的中西医结合人才。

学科方向设置:

       研究方向:

  • 中西医结合防治急腹症及胃肠动力功能障碍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 中西医结合防治恶性肿瘤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 难治性创面及皮肤病的中西医结合防治研究

  • 神经及代谢性疾病的中西医结合防治策略和机制研究

  • 中药作用物质基础、中药-西药的联合应用研究


下一条:省级重点学科 - 生理学

关闭